中国16Mn直缝钢管由“大”变“强”之关键降低成本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国家的重要原材料工业之一,它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钢铁生产又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过程,由于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累计的矛盾,以及受目前国际铁矿石价格飙升的严重影响,中国钢铁工业站在了转型调整的风口浪尖。眼下,中国钢铁工业唯有通过兼并重组、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整个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减少铁矿石需求的主体,才能扭转生存困境,而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回顾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中国钢铁由“大”变“强”之关键降低成本,节能降耗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钢铁企业也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针对于此,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蒋慎言先生,为广大读者详细讲述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情况。
钢铁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应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蒋慎言:我国钢铁工业应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初期引进,发展缓慢
1949年解放初期,当时我国的粗钢产量占世界第26位,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钢铁工业基本上都是沿用当时苏联援助的技术。从重大工程项目来说,当时有苏联援助鞍钢的7号高炉、大型轧钢、无缝钢管三大工程,仪表只是采用苏联的所谓Ⅰ型和Ⅱ型真空管仪表,调速普遍采用电动机发电机组成方式,或者水银整流装置进行控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尤其是末期,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引进项目包括:武钢从日本引进的1700热连轧、太钢引进奥钢联的50吨转炉全套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以及首钢引进日本HOC-510用于30吨转炉的控制。国内钢铁企业也试图用分离元件的国产计算机来控制钢铁工艺过程,当时有TQ-16、DJS-121等。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坚苦卓绝的努力,但不够理想、进展缓慢,大部分只完成了数据巡回检测和显示的功能。
www.sdlchg.com/